癌症是國人頭號殺手。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,想防癌應少吃紅肉與加工肉品,有研究顯示,吃紅肉會增加罹患結直腸癌、胰臟癌與攝護腺癌風險,而每日攝取50克加工肉品,相當於4條培根或1根熱狗,會使結直腸癌風險增加 18%,鼓勵多以魚、家禽、豆類或堅果,以替代部分紅肉,會相對較健康。
王介立在臉書粉專PO文指出,過度肥胖、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、及烹調方式,例如高溫產生的致癌物,都可能提高癌症風險,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 (W與美國癌症研究學會都建議,限制紅肉攝取,避免加工肉品列為防癌的重要飲食原則之一,並強調多攝取蔬果與全穀類,保持健康體重。
王介立指出,高脂飲食通常伴隨吃較多的肉類,且可能導致體重上升,增加癌症風險,紅肉中所含的血基質鐵(heme iron)以及加工肉品中產生的亞硝胺等,都與癌症的致癌機制有潛在關聯。
王介立指出,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,每日攝取50克加工肉品,相當於4條培根或1根熱狗,會使結直腸癌風險增加18%,另有研究也顯示,紅肉攝取與結直腸癌、攝護腺癌,甚至是俗稱癌王的胰臟癌等癌症風險上升有關。
王介立指出,肉品若經高溫燒烤、煙燻、直接接觸火焰,會產生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(PAHs)與雜環胺(HCAs),兩者均具有潛在致突變及致癌性,煮肉時溫度越高,油脂滴落在火焰上越多,可能產生越多 PAHs,炭火烤肉產生的PAHs,多於瓦斯明火烤,更多於烤箱烘烤。
王介立指出,紅肉在多項健康指南與研究中,均被建議應限制攝取,或與加工肉品一起列入應減量的食物類別,主要原因包括可能增加某些癌症,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風險,也與心血管疾病、發炎性疾病、痛風、高血壓等有潛在關聯,建議平日應多以魚、家禽、豆類、堅果等替代部分紅肉,以獲得更佳的健康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