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茶向來被視為是有益健康的飲品,受到許多人喜愛。對此,醫師指出,綠茶中含有多種重要成分,包括咖啡因、L-茶氨酸和兒茶素,對於降低失智發生風險、減少壓力、預防癌症、促進新陳代謝等,都能發揮正面效益。然而,飯後最好不要馬上喝茶,可能引發消化不良的情況;此外,茶所含的單寧酸,會影響鐵質吸收,尤其本身吃素又有些貧血人群要特別注意。

關於綠茶的好處,家醫科醫師李思賢曾在粉專發文分享,不同於紅茶與抹茶,綠茶在製作過程中只經過輕微的氧化處理,因此保留了更多的天然成分,使其營養價值更為豐富。綠茶中含有多種重要成分,主要包括咖啡因、L-茶氨酸和兒茶素。

李思賢進一步說明,咖啡因能於短期內提升情緒和認知表現,長期飲用有助於降低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病風險;L-茶氨酸則具有減少壓力及焦慮的作用,改善睡眠品質,同時增強學習和記憶能力。

至於兒茶素,李思賢表示,特別是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(EGCG),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,能保護細胞免受損傷,並降低攝護腺癌、乳腺癌等多種癌症風險。此外,這些成分還能促進新陳代謝,幫助脂肪燃燒,對減肥具顯著效果。

另外,很多人都習慣在飯後喝茶,外科醫師江坤俊先前於《江P醫件事》提到,過去坊間流傳「飯後喝茶會導致貧血」,主要是因為茶含有單寧酸,會和食物中的鐵結合,影響到鐵的吸收,進而引發缺鐵性貧血。然而,此說法並不完全正確。他解釋,鐵的來源分成動物性和植物性,而單寧酸較容易與植物性鐵結合,跟動物性鐵結合較差,因此理論上對於吃素者影響較大,因其鐵的來源多從植物性食物獲取。

不過,江坤俊說,即使是吃素者,飯後喝茶也不太容易造成貧血。由於人體平常攝入鐵的量很大,喝茶的影響有限,除非本身吃素又加上有些貧血,或月經量偏大、慢性出血等情況,此時再喝茶,才可能加劇症狀。

至於葷食者,江坤俊表示,只要飲食均衡,基本上飯後喝茶造成貧血的機率非常低。但要注意飯後食物和胃酸正在進行消化作用,一旦吃飽後立刻狂喝茶,就會中和胃酸,從而導致消化不良。

總結來說,江坤俊提醒,喝茶要看時機和身體狀況,最佳時機是飯後1小時,基本上就不會影響到消化和鐵的吸收。若想飯後立即喝茶,可掌握2大原則,其一是不要單次飲用超過500毫升,以減少對胃酸的影響;另外是可加入一些維生素C,增加茶的酸性,幫助鐵的吸收。